11月15日(本周五)21:10,由東鵬特飲特約播出的大型原創(chuàng)音樂文化節(jié)目《勞動號子》將播第五期,“時代號子手”陳思思、霍尊、劉力揚,聯袂“號子手”幺紅、阿蘭、汪晨蕊,用振奮人心的號子聲,致敬勞動光榮歲月。

陳思思? ?“抬木頭”活力四射

上世紀60年代,一部黑白喜劇電影《錦上添花》火遍大江南北,影片中“老站長”帶領工人齊心協力抬木頭、熱情洋溢唱號子的場景為人津津樂道。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本期,“新民歌女神”陳思思將演繹經典號子《抬木頭》。臺上她一改往日甜美親切的形象,化身“勞動隊長”以歌聲號令,唱得鏗鏘有力、活力四射,生動詮釋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積極樂觀的精神。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霍尊、阿蘭? ?相識七年首次“牽手”

早前,“國風唱作人”霍尊憑借著《拔根蘆葦花》、《烏蘇里船歌》的驚艷演繹,引起極大反響,收割一大波“號子粉”。本期,霍尊將挑戰(zhàn)高難度的日本民歌《拉網小調》。向來對音樂表演精益求精的霍尊,邀請阿蘭前來“助攻”,這是他們相識七年的首次合作。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對于本次合作霍尊倍感振奮,稱這次無論在歌曲編排、演繹、以及合作歌手這三方面都不同尋常,甚至可以說是“完美”。當霍尊陽剛有力的男聲,碰撞阿蘭溫柔細膩的天籟之音,這曲《拉網小調》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劉力揚? 創(chuàng)新改編船工號子

在1993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歌手付笛聲豪邁開唱《眾人劃槳開大船》。這首號子如同一股“強心劑”,為勞動者注入了無限的新能量。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時隔26年,“自由歌者”劉力揚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全新演繹《眾人劃槳開大船》,讓這首勞動號子再次“潮”起來。為此,劉力揚專程走訪了珠村龍舟隊,親身感受“眾人劃槳”的力量。經過此次采風之旅,劉力揚將如何創(chuàng)新演繹這首經典號子?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阿蘭? ?唱青稞號子藏風濃郁

青稞是藏族代表性的農作物,在藏族人民心中占有神圣的地位。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為青稞脫粒的時候即興創(chuàng)作勞動號子,由此孕育了一首獨具藏族特色的《打青稞》。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人美歌甜的藏族女歌手阿蘭,早前為觀眾呈現了藏風濃郁的《打墻歌》。本期,阿蘭化身“青稞代言人”再掀藏族風,用純藏語唱響青稞號子,攜手10位舞蹈演員一同“打青稞”,生動展現了藏族熱鬧歡騰的勞動景象。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幺紅秀美聲花腔? 汪晨蕊挑戰(zhàn)豐收歌

中國女高音歌唱家幺紅,被譽為國際樂壇上的“中國百靈鳥”。其靈動嘹亮的絕美音色和不差毫發(fā)的音準,是她活躍在世界樂壇的法寶。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本期,“女高音天后”幺紅用華麗的美聲花腔,唱響前南斯拉夫民歌《織魚網》。她驚為天人的“神仙”唱功,讓觀眾直呼耳朵“懷孕”。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流行樂壇實力唱將汪晨蕊,則帶來了《豐收歌》。汪晨蕊從小深知勞動的諸多不易。她的外婆曾從事水稻種植,常常教育汪晨蕊“不能浪費一粒米”。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帶著兒時的記憶,汪晨蕊走訪農科院水稻研究基地,感受到了新時達水稻種植的優(yōu)質發(fā)展。為此,她決定為《豐收歌》注入流行元素,她的演繹能否打動觀眾?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長白山“森林號子王”? 驚艷開嗓

流傳在東北長白山茫茫林海的森林號子,是伐木工人抬木頭時唱的歌,風格粗獷豪邁、內容豐富多彩。它記錄了長白山森林開發(fā)的久遠記憶,反映了東北地域的原生態(tài)文化。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本期,在長白山聲名顯赫的“森林號子王”王守用,驚喜亮相號子舞臺,帶領全場300名觀眾一同唱響森林號子。王守曾連續(xù)15年與7位伐木工人,靠人力每天運輸將近15車的木頭,森林號子就是他們辛勤勞作的歡樂頌。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唯有奮斗才有幸福!《勞動號子》燃情開唱?:

用勞動號子點燃奮斗激情

廣東衛(wèi)視又一檔創(chuàng)新節(jié)目上新

10月18日起逢周五21:10

由東鵬特飲特約播出的

大型原創(chuàng)音樂文化節(jié)目《勞動號子》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霍尊、阿蘭相識七年首次“牽手”,一曲拉網小調燃爆全場

海報/梁無悔、梁才盛??

撰稿/黃澤慧? 編輯/張嘉韻

責編/李銳明? 主編/蔣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