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都知道六榕寺,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凈慧寺,自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后,香火越來越旺。元祐元年(1086),住持德超和尚從湖北請來高僧道琮說法,聽眾熱烈非常,很多人專程遠(yuǎn)道趕來聽法,其中一位是曾任鳳翔郡寶雞縣(今屬河南)主簿官的南海人林修居士,他是凈慧寺的???,聽法之余,和寺僧傾談寺院往事,大家說起當(dāng)年舍利塔毀于兵燹,頗為咨嗟。林修感慨地說:“沒有寶塔,何以極佛土之莊嚴(yán),以盡吾邦歸向之誠,而為邦人植福之地邪?!庇谑浅h重建寶塔,并慷慨地捐出萬金。他的善舉,得到本地紳商積極響應(yīng),紛紛解囊。
人們打算在宋初燒毀的千佛塔原址上,興建新塔,但時隔百年,竟無法確認(rèn)原址了。直到有人自稱得到報夢,要把塔基的面積再擴大一點。大家遵從夢中指點,擴大塔基,結(jié)果挖出了九口古井,位置剛好就在塔基四周,很可能就是五百多年前曇裕禪師挖的那九口井,這才確定了千佛塔的原址。在挖地基時還挖出一口巨鼎,里面藏有三劍一鏡,熠熠生輝,如同新的一樣。這件事轟動全城,人們蜂擁前來觀看。
六榕寺
這時,大文學(xué)家蘇軾到了廣州。他是嘉祐二年(1057)的進士,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熙寧四年(1071),朝廷推行新法,蘇軾上書分析新法的弊病,令新法倡導(dǎo)者王安石極感憤怒,兩人因此產(chǎn)生矛盾。蘇軾乃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元豐三年(1080),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元豐八年(1085),神宗趙頊駕崩,哲宗趙煦即位,蘇軾得以重新起用,但才過了九年,再次受到打壓,被貶往惠州。
蘇軾路過廣州時,凈慧寺寶塔正在施工。他下榻在不遠(yuǎn)的天慶觀。逗留廣州時間雖然很短,但他游覽了白云山蒲澗,還去了扶胥鎮(zhèn)的南海神廟參觀,一路上興致勃勃,完全不像被貶謫的人。他在天慶觀休息時,和觀中的道士談古論今,或者邀約幾個斗酒學(xué)士把盞歡談,更唱迭和。蘇軾酒意一上頭,還在天慶觀墻壁上,揮毫題寫:“東坡飲酒此室,進士許毅甫自五羊來,邂逅一杯而別。”
蘇軾在《廣州女仙》一文中,講了一件奇事:他在崇道大師何德順知觀的室中,見有神仙騎箕箒降臨,自稱女仙,賦詩立成,有超逸絕塵語。有人見她騎箕箒而至,以為是民間傳說的紫姑神之類,但她作的詩句清新俊逸,又絕非紫姑神之輩可比。蘇軾戲言:“崇道好事喜客,多與賢士大夫游,其必有以致之也歟?”
朝廷再把蘇軾貶往儋州。蘇軾去后,天慶觀東廡新筑一座供奉道祖老子的“眾妙堂”,何德順知觀寄書海南,請?zhí)K軾為新堂作文。蘇軾欣然命筆,寫下《眾妙堂記》一文。這一篇文章,輾轉(zhuǎn)經(jīng)年,不知走了多少道路,才從儋州轉(zhuǎn)到廣州何德順手中。何德順勒石為碑,立于天慶觀內(nèi)。
元符三年(1100),趙煦賓天,徽宗趙佶繼位,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朝局虎變,許多前朝謫臣都獲得赦還,朝廷三下赦令,蘇軾從儋州北返。涼秋九月,他一身笠屐拄杖的裝束,仆仆風(fēng)塵,到達(dá)廣州,仍下榻在天慶觀。這次他因感染風(fēng)寒,在廣州逗留了約一個月。
蘇軾畫像
凈慧寺的千佛寶塔已經(jīng)建好了。塔身高57米,高聳入云,是當(dāng)時罕有的高層建筑?!吨匦迯V州凈慧寺塔記》描述:“以為八觚九層,度高二百七十尺,龕藏賢劫千佛泊旃檀五百應(yīng)真像,下瘞佛牙舍利,殉以珍寶,紺宇翚飛,丹檻離立,輪奐之盛,金碧照空。對嚴(yán)獻(xiàn)殿,繚以廻廊,瑋麗稱是?!鞭灰阅?,大江橫陳,千帆相繼。南宋人方信孺有一首《凈慧寺千佛塔》的詩寫道:“客船江上東西路,常識嶙峋云外浮?!笨梢姷侥纤螘r,千佛塔還是珠江客船入港的航標(biāo)。
環(huán)繞著寶塔的六株大榕樹,雖是殘秋時節(jié),依然枝繁葉茂,濃翠欲滴。蘇軾每天在榕樹下散步,調(diào)養(yǎng)病體,當(dāng)住持請?zhí)K軾留下墨寶時,他題寫了“六榕”二字。后來凈慧寺就改稱六榕寺了。坊間猜測,“六榕”二字,到底有什么特別意義?據(jù)說,蘇軾的愛妾在惠州去世,葬于西湖棲禪寺的松林中,寺僧建了一座亭,蘇軾書榜“六如”,取《金剛經(jīng)》中“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意。他在凈慧寺題“六榕”,是否與“六如”相對,表達(dá)了跳出“六塵”的皈佛之心?
其實,蘇軾性格開朗,被貶儋州,雖然身處逆境,亦從容面對,自得其樂。他自號“東坡居士”,與許多高僧大德都是知交。后世的一些研究者說,蘇軾在儋州已表達(dá)出“心似已枯之木”的悲涼心境,但他寫的一首詩,卻無半點“心如枯木”的樣子:
五日一見花豬肉,
十日一遇黃雞粥。
土人頓頓食薯芋,
薦以薰鼠燒蝙蝠。
舊聞蜜唧嘗嘔吐,
稍近蝦蟆緣習(xí)俗。
十年京國厭肥羜,
日日烝花壓紅玉。
從來此腹負(fù)將軍,
今者固宜安脫粟。
人言天下無正味,
蝍蛆未遽賢麋鹿。
??祫e駕復(fù)何為,
帽寬帶落驚僮仆。
相看會作兩臞仙,
還鄉(xiāng)定可騎黃鵠。
卻無半點“心如枯木”的樣子。蘇軾和凈慧寺的和尚混得很熟,和天慶觀的道士也稱兄道弟。他給凈慧寺題字,又給天慶觀題詩。道可佛,佛亦可道。在他身上,更多體現(xiàn)的是儒、釋、道三家的融合。
以《滕王閣序》名動天下的王勃,25歲那年途經(jīng)廣州,游覽寶莊嚴(yán)寺,瞻仰寶塔,寫下了《廣州寶莊嚴(yán)寺舍利塔記》。在這篇文章中,他記述了一個故事:某年寶塔忽現(xiàn)瑞象,放出斑斕的光芒。“玉林照灼,金山具足,倏來忽往,類奔電之舍云;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轉(zhuǎn)漢”。寶塔放光,驚動城內(nèi)居民紛紛涌去觀看,“傾都共仰,溢郭周窺,士女幾乎數(shù)里,光景動乎七重”。
寶莊嚴(yán)寺寶塔的放光現(xiàn)象,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多次。明正統(tǒng)五年(1440),陳璉的《重修凈慧寺千佛塔碑》記載:“塔現(xiàn)神光,觀者萬余?!泵骷尉付拍辏?550)黃衷的《重修凈慧寺千佛寶塔頌》也記載,他親眼所見,立秋以后某日,“有赤光滿庭,燁燁如晝,比出四望,光自塔來,星彩頓掩”。兩個月后,寶塔再次放光?!斗h志》也記載了,在明萬歷甲寅(1614)和天啟辛酉(1621),寶塔都曾放光,一次五色,一次白色,“蒸騰璀璨,爍入重霄”。其后,在清康熙、咸豐年間都有放光的記錄,僅民國時期就有六次。
六榕寺(陳莉拍攝)
在蘇軾離開廣州后一百多年,寶祐(1253—1258)初年,六榕寺忽然發(fā)生火災(zāi),迅速延燒了幾間殿堂。在熊熊的火光中,驚恐萬狀的信眾,環(huán)跪在寺院外,合十祈禱,誦經(jīng)念佛,很多人忍不住哭了起來。幸好大火沒有燒及千佛塔,蘇軾的題榜也安然無恙?;馂?zāi)后,寺內(nèi)不少建筑坍塌,部分和尚不得不帶著六祖的銅像,轉(zhuǎn)移到龜峰的西禪寺棲身,直到1913年,六祖銅像才回歸六榕寺。
天慶觀在蘇軾走后,也發(fā)生了一些故事。清人樊封《南海百詠續(xù)編》記述,乾隆初年,住持道人黃三純在井旁隙地開墾菜畦,挖了三四尺深,竟挖出一艘古洋舶,在船艙找到大量古錢幣。他由此推斷,“漢魏時此處尚屬汪洋耳”。南宋末年,天慶觀改為玄妙觀。元軍攻陷廣州時,玄妙觀被焚毀,元大德年間(1297-1307),宣慰使答刺海進行了重修。
元末明初道士蕭虛集,居琪林觀,以詩文名世,慣以琪林代稱玄妙觀。仿光孝寺山門背面有“訶林”匾額,玄妙觀山門背面亦有“琪林”匾額,所以玄妙觀又稱“琪林觀”。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琪林蘇井”,即指蘇軾在天慶觀所浚之井。
開元寺能夠輕易地改為天慶觀,說明道觀與佛寺的形制、結(jié)構(gòu),互換角色,并沒有太多障礙。道教的天慶觀與佛教的光孝寺、六榕寺緊緊相鄰,與伊斯蘭教的光塔寺衡宇相望,構(gòu)成了一幅奇特的宗教文化圖景。
三元宮
這樣的現(xiàn)象,在廣州并不罕見。越秀山南麓的三元宮,就是從最早的道觀越崗院,變成佛教悟性寺,再變回道教的三元宮。道教雖然從晉代開始就建有道觀,但大部分道士,仍是火居道士,也就是平時在家修行,衣食住行與一般人無異,只有遇到喪葬、禳鬼、治病等事時,應(yīng)主人家邀請,才會換上道袍,去做法事。廣州人把這些道士叫做“喃嘸佬”,但凡有贊星、脫褐、禮斗、旺土、禳災(zāi)、打齋、作七等功德法事,便請他們出場。南宋以后,道教開始效法佛教,有了出家修行、住居宮觀的規(guī)定。
越秀山上長滿了高大挺拔的鳳凰木、馬尾松、木麻黃和木棉樹,摻雜著許多山芝麻、土沉香等黑森森的灌木叢,奇形怪狀,千姿百態(tài)。有時晚上還能聽見野獸的嗥叫聲,令人驚恐不安。三元宮隱藏在這片茂密的林木之中。明代詩人描寫越秀山之夜:“月色長空滿,凄清引猿嘯?!鄙踔粮浇欣匣⒊鰶],清乾隆朝《南??h志》記載:“明崇禎十四年秋八月,虎至城北濠,居民環(huán)捕,竟逸去?!彪m然這類大型動物并不常見,但當(dāng)年這里的環(huán)境,仍然十分幽深,適合道家修煉。
三元宮是廣州最有名的全真派十方叢林道觀,所謂“三元”,是指道教所說的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為上元,地官為中元,水官為下元,傳統(tǒng)以農(nóng)歷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和下元節(jié)。每逢這三大節(jié)日,全城的善男信女都會涌到三元宮上香致祭。1933年出版的《新年風(fēng)俗志》記載:“元宵,觀音山(越秀山)的三元宮最熱鬧了,市內(nèi)的女人們,都上三元宮去;還有那疍婦、妓女,也都很高興地去參拜,從朝到暮,路上滿擠著人群?!?/p>
三元宮
三元宮始建于東晉時代,當(dāng)時的南海太守鮑靚信奉道教,在越秀山麓建造了越崗院,相傳他年輕時曾拜仙人陰長生為師,學(xué)得煉丹和尸解之法,人們都稱他為“神仙太守”。后來,有“小仙翁”之稱的葛洪,拜鮑靚為師,鉆研道術(shù),并娶其女鮑姑為妻,在羅浮山養(yǎng)生修煉,成為有名的煉丹家、醫(yī)藥學(xué)家。
在坊間流傳的故事中,鮑靚白天在衙門處理公務(wù),晚上就乘著由兩只鞋變成的燕子,飛到羅浮山與女婿一起研究仙術(shù)。葛洪以丹鼎生涯終老,而鮑靚活到一百多歲也死了,葬在丹陽石子崗上,后來有人盜挖他的墓,但棺材里只有一把大刀。
唐朝時,越崗院改為悟性寺,它是什么時候改為三元宮,眾說不一,有說是明代,萬歷、崇禎兩朝都有修葺重建。但明朝的廣東方志,并不見有“三元宮”的觀名。史料中最早出現(xiàn)三元宮之名,是清順治十三年(1656)《修建三元殿記》碑;此碑由廣東欽差巡撫李棲鳳在平南王尚可喜及靖南王耿繼茂攻下廣州城之后所建,碑云李棲鳳于廣州“城北觀音山之陽,集建太上三元寶殿……皈奉三元大帝”。
三元宮山門前有一副石刻楹聯(lián):“三元古觀,百粵名山”,筆法雄健。在通往山門的石階旁,蓋有一座重檐山亭,懸掛著“幽林勝境”的匾額,兩邊刻楹聯(lián):“三元勝境留仙影,古觀幽林覓鶴蹤”。背面的匾額為“嶺南福地”,楹聯(lián)為:“身居鬧市紅塵外,宮在名山福地中”。山門內(nèi)依次為王靈官殿、三元寶殿、老君寶殿,兩側(cè)有鮑姑寶殿、呂祖寶殿、關(guān)帝寶殿、天后寶殿、觀音寶殿等配殿。一年四季,香火不絕。由三元宮道士造作的斛食煉度科儀本《濟煉全科》,廣泛流傳于南海、香港和澳門等地道堂,直到20世紀(jì)后,仍被廣東、香港、澳門等地的道教奉為最經(jīng)典的施食煉度幽科儀。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異議,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