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 功臣為什么必須死?

在明朝初年對北元的打擊戰(zhàn)爭之中,藍玉是成就最高的。他在捕魚兒海一戰(zhàn),徹底消滅了北元皇室的殘余勢力,取得了決定性的戰(zhàn)果。雖然不能說為明朝消除了邊患,但起碼令蒙古人元氣大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再具備威脅明朝的能力。

但這樣一位大功臣,卻難逃最終被殺的命運。

藍玉的死,引發(fā)了明初著名的“藍玉案”,受到株連的據(jù)說有一萬多人,可見牽連之廣。史書說此案之后,朝廷上的功臣元勛,幾乎一掃而空。

藍玉的死,固然有他自己不知收斂的原因,與太子朱標的死也頗有關系。但發(fā)展成如此大案,就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還牽涉到朱元璋與功臣之間的關系問題。

朱元璋是個專制思想極重的皇帝,他認為臣下對于君主應該要絕對服從,甚至連退隱也被他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他即位沒多久,為了盡快建立國家管理體系,向全國廣泛征集有才之士,要他們出來做官,甚至前朝的官員只要愿意為明朝效力,也一樣可以使用。

但朱元璋給的待遇不好,對人才也不太尊重,有不少人不愿意出來做官。按古時候的規(guī)矩,知識分子覺得皇帝治國不合自己胃口,是可以拒絕朝廷官府的征調(diào)的。在漢朝的時候,甚至有段時間士大夫以此為榮。而且中國的知識分子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暗膫鹘y(tǒng),退隱南山,也是知識分子的選擇之一。

但朱元璋拒不承認這一套,他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人也是他的臣民,必須為他效力。他甚至因為孟子的學說里,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等等對君權不夠尊重的學說,將孟子請出了孔廟。只是后來有大臣拼死勸諫,又有負責觀測天象的官員報告說文曲星暗淡,朱元璋覺得可能是老天爺示警,這才把孟子重新放回孔廟。

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君主是臣下的效忠對象,但君臣之間還是講究互相尊重的。在宋代以前,宰相還能與皇帝坐而論道,即使宋朝撤銷了宰相在皇帝面前的座位,但宋朝對于士大夫的尊重和禮遇,卻是前所未有,甚至有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說法。

但朱元璋拒絕承認這種尊重,正如他拒絕承認宰相很有可能比皇帝更適合治理國家一樣。所以一些大臣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的行為,到了朱元璋這里就覺得是大不敬,甚至有謀逆之心的苗頭。

從心理學上分析,可能是因為朱元璋出身太過低微,一直存在著自卑的心理。這份自卑心理與他九五至尊的位置搭配起來,就形成了一種扭曲的自尊心,不容許任何的挑戰(zhàn)與質(zhì)疑。

在戰(zhàn)爭時期和和平時期,君主對大臣下屬的態(tài)度和管理有很大不同。戰(zhàn)爭時期一切以戰(zhàn)果為重,只要能夠殺敵立功,守不守規(guī)矩是小事。那些膽大妄為、敢打敢拼、不守規(guī)矩的人容易脫穎而出。但到了和平時期,這種任意妄為的作風就變成了對皇帝絕對權威的挑戰(zhàn)。

而那幫曾經(jīng)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哪里會想到朱元璋有這樣的心態(tài),一個二個還以為他是當年那個朱重八,這樣一來自然難免發(fā)生沖突。朱元璋又不是寬大的人,加上太子之死令他算盤大亂,殺起功臣來就更狠了。

唯獨湯和一向?qū)χ煸爱吂М吘?,又懂得朱元璋的心事,早早交還兵權,為人又低調(diào),這才逃過一劫,得以善終。